吴淡如短篇作品_乐观者的座右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观者的座右铭 (第7/21页)

因我的建议把我“削”了一顿:“你没看到我这么忙吗?我每天除了要上班之外,还要回家洗衣拖地,你敢说我做的运动还不比你多?我可没空像你这种单身贵族去上健身房!”然后大声抱怨丈夫有多么阴阳怪气,使她每天都活在紧张的状态中。

    我只好闭嘴,没敢告诉她,所谓运动,是心跳得高达一百六十下,好歹持续十五分钟,不是光在消耗卡路里而已。

    我还看过一则国际新闻报导,人类如果太久没晒太阳,皮肤所制造的维他命D不够的话,就会得忧郁症。没错,心理确实会影响生理,使你病恹恹不想起床,有点自闭不想出门;可是如果你中了这个圈套,就会掉人一个恶性循环,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来,结果就变成生理影响心理,陷入无可自拔的情绪漩涡里。我也曾如此虚耗生命。

    以前,我老以为自己伤春悲秋或感到莫名的焦虑是“压力太大”压力在哪里呢?找不出压力的发源地,好啦,就把它解释为“潜意识的压力”这真是无懈可击的逻辑!后来发现运动会迫使我换掉身体里头的大量“废气”心清不太好,又找不到理由的时候,游游泳,出水后氧气充足,顿时感觉自己换了一副新躯壳。原来很多事没我想的那么复杂,也没那么扰人。

    你的不对劲,未必全是心理压力造成。

    心理压力,也可能是由紧绷的身体酿成。

    作家MelodyBeattie说:“身体的声音越清楚,灵魂的声音也就越清晰。”身体愉快,精神也才会健康。

    接受绝望,重燃希望

    自杀的行为,会把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机会剥夺掉。这一来,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境界;他必须返回人间,重新成长一遍。

    ——伊丽莎白·库伯勒(ElizabethKubler-ROss)

    看到年轻的生命选择自我了断的消息,总是让人扼腕;听到长者因为忍耐不了病痛而自杀的讯息,也令人黯然神伤。

    自杀已经名列台湾十大死因之一。

    最近,我看到马偕医院的一则统计数字:在该院某年接获的四百五十九件自杀案例中(天哪!光是一家大医院,每天就超过一个),女性自杀者是男性的五倍,自杀年龄以二十岁到三十九岁之间最多(人生最黄金的时段)“情感问题”则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百分之三十二因为感情,百分之二十二因为家庭失和)。

    这些统计数字,当然不包括那些采取更决绝手段离开人间的人,他们根本来不及被送人医院。我也看过另一则报告,男人一旦对自己心狠,他们的“成功率”是女人的两倍。在美国,据说是女人的三倍。

    有四成以上的自杀者会采取跳楼、割腕、切腹的方式自尽,常常在治愈后留下其他后遗症。

    你怪社会环境不好?从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来看,这个推论并不科学。当然,以人口比率而言,台湾还“不算太严重”瑞士、芬兰等有钱有闲又有湖光山色的国家,自杀率更为高得可怕,好像活得越好,越找不出什么理由好活。

    对那些努力想乞求“神啊,请给我多一点时间”的人来说,自杀者不肯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的举动,实在令人不解。

    真的值得死吗?不过是懦弱地逃避。

    我一直觉得,自杀的心态基本上是一种自我情绪的过度反应。是的,你故意把事情想得太严重、把世界想得太悲观。当你为自己的心戴上墨镜,你所看到的只能是灰扑扑的天空和全然失去光亮的景物。

    目前为止,我认识两位学了医学,却因他们的科学研究而笃信轮回的人。一位是我所景仰的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ElizabethKubler-Ross),一位是曾任台大医院精神科医师的陈胜英医师(著有《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库伯勒在研究死亡学时慢慢跨进一个玄妙的世界,她甚至看过安详去世的鬼魂和善地对她打招呼。她对自杀的看法是:

    自杀的行为,会把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机会剥夺掉。这一来,他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进入生命的另一个境界;他必须返回人间,重新成长一遍。譬如说,一个女孩子自杀了,因为她不能忍受跟男朋友分手。那么,她就必须回来,学习如何面对这种伤痛。她的一生会充满这类伤痛,直到她学会接受它。

    陈胜英医师在他五千个催眠个案研究中也发现,只有爱能消弭仇恨,否则所有的恩怨会跟我们生生世世纠缠不休,我们不会得到真正的平静,直到我们学会以宽容的心胸接纳。

    学习和生命和谐相处,要有智慧,也要有耐心;接受绝望,重燃希望,需要坚强与清明。也许目前的一切使你失去生存意志,但何妨对自己说:“不会再坏下去了,不是吗?”

    我们的脑海中或多或少都曾闪过“我不要活了”的软弱念头——在为了逃避某个困境,或一时失去耐心解决人生问题时。

    我也想过。

    十六岁时,我觉得“大人的世界充满腐败。庸庸碌碌,人实在不值得长大”还好我长大了,有机会认识许多并不庸庸碌碌。并不浪费生命的“新鲜”大人,并且立志成为其中之一。

    二十岁时,我也曾为了“我为什么找不到他?是不是他另有女友?我一定要让他后悔”而想“死了算了”还好没有真正执行我绝望的指令,否则我当了冤魂一定很恨自己。事过境迁后,我对自己曾有的笨念头感到非常好笑。“现在想想,他不见了几天有何关系?一辈子送我我都不要,我还很后悔跟他谈过恋爱呢!”一位和我聊起相似经历的朋友很“毒”地说。

    很多人看过《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一位得了ALS症(肌rou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老教授,在逐步迈向死亡的同时,决定在最后时光咀嚼人生的甘美,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他说的话,正是“想不开”的人最好的参考。

    太多人像是行尸走rou…生命若要有意义,就是全心投入去爱别人,关怀你周遭的人,去创造一些让你活得有目的、有意义的事情。

    我知道,他说得对。即使世上真理已稀,这仍是不变的真理。

    选择勇敢

    在我的一生中,好几次我曾经伫立在相似的十字路口,眺望着地平线,苦苦搜寻着人生的目标。在那样的时刻,你可以选择逃避,开始怨天尤人,但你也可以选择疗伤止痛,勇敢地走下去,保持你的爱心。

    ——伊丽莎白·库伯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