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淡如短篇作品_乐观者的座右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观者的座右铭 (第6/21页)

不像头牛一样竭尽所能地工作,田里的稻子可能会被杂草淹没,家里的灶可能会没有米可以煮饭,因而我们的老祖宗急于把享受跟贪图逸乐、一事无成。颓废懒散画上等号,赶快把这个念头赶下地狱去才好。

    所以很多人的“人生哲学”变成这个样子:工作是苦的,玩乐是将来必然会吃到苦头的。那些辛苦做牛做马的人期待有一天能够享清福,那一天却永远不会到来,因为他们老早就失去了享乐的能力。他们总会告诉自己,再吃点苦头吧!万一环境给的苦头不够,闲着也是闲着,就会找自己的麻烦,或找其他人的麻烦。他们习惯了,是没办法从“辛苦”两个字中退休的。而世界上的人也不知不觉被二分法归类:苦者恒苦,堕落者恒堕落(你既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你)。殊途同归的是,两种人都不快乐。

    能够把生活和工作都当成享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入而不自得”的人,在我看来,真的很少。

    “如果你无法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你不但欺骗了自己,也无法从中获得一点乐趣,只会使自己变得不可爱。”乔治·韦伯是个说话一针见血的心理学家,他举的这个例子够生活化了:

    有一次,有个女人对我说,她是一个好mama。我没有回她的话,不过,我想起她的生活方式来。她根本不会游泳,也不喜欢玩水,但她还是每天带孩子去游泳,也几乎每天打乒乓球,可是不在乎技巧,看到任何新事物、新地方,玩任何游戏都显得不怎么愉快;她虽然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却觉得这个世界冷酷无情。她的孩子非常爱她,却又有点想躲开她。

    夏天在游泳池畔,我常常看到这类母亲:她们从不下水,无奈地在一旁看报纸,或跟坐在旁边的太太抱怨自己的辛劳,还不时对水中的孩子大呼小叫:“危险!不要这样!回来!”牺牲精神令人感佩,但连旁人都觉得非常紧张。

    也许真的是在尽义务,但不妨放慢脚步,享受一下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对于生活来说,永远只有现在,我们拥有的每一刻都是当下的这一刻,不享受白不享受。有时必须做的事情确实是我们无法打从心里喜欢的,我们就好像是爱看文艺片的人,却被迫待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武打片,又无法脱逃。一直当个不快乐的旁观者,电影会演完;当个享受期待剧情发展的人,电影也会演完,何不让自己愉快些,不要如坐针毡。

    精神的暴力狂

    判断是一种暴力。

    ——阿洛克

    朋友和我到了健身房,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入口处的欧巴桑换了一个人。

    原先的欧巴桑是个笑口常开、非常会招呼客人的人,我们都很喜欢她。不知怎的,她竟辞职了,取而代之的这个人,使我们一进健身房就感觉气氛不太对劲。她的长相,真是吓人。

    “一张整形失败的脸孔。”朋友小声说。

    “是啊,”我边换运动鞋边附和“好可怕,两颊的rou好像要掉下来似的,眉毛一高一低,脸还歪一边。”

    “看起来比巫婆还惨。”朋友说“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请一个看起来怪阴狠的人来看门,是不是想把我们这些长期会员赶走,换另一批啊?”

    不只我们在讨论,刚走进来的两个女生,也一边换衣服一边嚼舌根:“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做特种行业的,所以才需要去整容,可能是打进去的东西失效了。”

    “…你看,为了使自己更漂亮去改变长相,老了就会变成这样…”

    换完衣服之后,我们正准备到运动室去,听见欧巴桑用粗粗的声音跟餐饮部的一位服务小姐说:“你去哪里?”

    “去买牛奶,客人要喝木瓜牛奶,我们的牛奶不够了。”

    “帮我买两罐狗罐头好吗?”

    “欧巴桑,你养狗啊?”

    “我昨天捡到三只流狼狗,可能是被人家丢掉的,怪可怜的,所以就让它们在我家住下来了…”欧巴桑用平板的音调说。

    我和朋友都听见了。我们一起低下头来,为自己刚刚对这位“巫婆”所下的判断感到非常惭愧。

    我觉得自己像个用拳头打了好人的暴徒,不知如何弥补我的罪过,虽然她并没有听见我们对她的恶言恶语。

    我认识的一位修道的朋友阿洛克曾经说过:“判断是一种暴力。”这时,我才羞赧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阿洛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原来是他跟人聊天的时候,有一位自认为跟一切格格不人的人,申诉自己在“混浊人世”里、“罪恶的城市”中,跟一群“俗不可耐”的人相处的苦痛,他认为自己处在一种非理性的精神暴力胁迫中。阿洛克听完,只说了这句话,然后微笑不语。

    其实,从小我们就生活在“具有暴力倾向”的判断中——看隔壁家的阿毛念第一志愿,背后就叫他书呆子;其实是自己没主动去跟一个人接触,就判断他高傲;看人家有钱,胡乱说人家是赚黑心钱;别人有异性缘,就说人家私生活混乱;人家凭实力得到成就,硬说人家是逢迎拍马、“外交好”得来的,心里才舒服。所谓暴力,就是无端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加诸无辜的他人。我们确实常在不知不觉间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

    身体愉快,精神健康

    身体的声音越清楚,

    灵魂的声音也就越清晰。

    ——MelodyBeattie

    某次大型晚会坐在一位跑政治的记者身旁,在某位部长上台发言前,她小声地提醒我说:“这个部长常常说错成语哦!”“怎么说?”

    “你没听说吗?有一次他在致辞之后,把‘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说成了‘身体愉快,精神健康’,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句子,他都有可能说颠倒。”

    我跟着窃笑。后来想想,其实“身体愉快,精神健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些年来,不断遇到一些投诉“我全身不舒服”、做完全身健康检查又找不到病因的朋友。这些知识分子总会下自我诊断,认为自己会这么没精神都是心理影响生理,于是不断去寻找周边环境的毛病,认为是个性受到压抑啦、工作压力太重啦。谁给他带来难以言喻的负担啦,或是配偶不够温柔体贴啦,找出来的心理毛病真令人叹为观止。

    “做做运动就会好啦!”我以自身经历觉得,这根本是他们足不出户(老是待在办公室里),大半年晒不到太阳,所以自找麻烦。但他们都很肯定地说:“不是啦,不是啦,我是心理影响生理,我知道。”

    某次有个朋友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