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观者的座右铭 (第8/21页)
ElizabethKubler-Ross) “我再也不相信朋友了!”被最好的朋友算计的人,为人作保却无辜负担庞大债务的人这么说。 “我再也不要相信男人!”失恋的女人这么说,失恋的男人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再相信女人。或者,不再相信爱情。 在人生中受到一点挫折的人,也可能因为“心血来潮”不再相信生命。有时,只是因为一点点不顺利,我们就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和我们作对。人们的脑中好像有一种叫做憎恨的细菌,只要吸收到了一些腐败的养料,它就会无限制地分裂繁殖,急于否定一切,让自己身陷于绝望的包围。 乐观的人当然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四五(其实并没有老祖先所说的十之八九那么多啦),再怎么努力,人们总是殊途同归,什么也带不走;但也会明白,人生是不快乐白不快乐,如果能精力充沛地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坐在阴暗的墙角,悲叹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连带影响别人活下去的心情。 伊丽莎白·库伯勒医师,她一生都在帮助临终的病患,也使得“安宁医护”受到今日的医界重视,让人们在生老病死的循环中都能够拥有尊严。晚年,她更执行计划收养艾滋病婴儿。为世界做了如此多的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与回报。其他医师们排挤她;她因过度热心服务而赔掉自己的婚姻。健康;附近的居民甚至一把火烧了她的房子,以防止她继续做“危险的善事”她当然也诅咒过这个世界的无知与无情,灰心到了极点,但她总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走下去,没有因为“一小撮”的不义者而怨天尤人,阻挡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疗伤止痛才是对自己厚道,继续徘徊不过是加深痛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发现,抱怨最多的人,往往也是为别人找最多麻烦的人;从来没有人因为抱怨世界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虽然有时抱怨挺有效的,让你从痛苦中暂时抽身,但它的作用,不过是在逃避选择。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让自己沮丧失望。不如往好处想,慢慢地开始往前走。如果你决心做一个有趣的人,生活就不会那么无趣;在面对艰难挑战时,如果你有勇气,世界也不会吝于将生命中最丰盈的感受回报你。 自己才能给的东西 我多么希望在某个无眠的夜里,她能突然醒悟,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在向他人索求只有她自己才能给予的东西啊! ——理查·柏德(RichardBide) 理查·柏德是个很有趣的作家,他曾经是个优秀的报社记者。某一天,他感觉自己再也无法受困于某些在生命中纠结的难题,决定让生活在他最爱的海滨重新简单起来。于是他身无长物地来到海滨,成为一个狼人。他的身体和匮乏的物质交战,心灵则在潮汐之间洗涤。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写了他的《湖滨散记》,柏德在密拉玛海边写了《海滨狼行》(BeachcombingatMiramar),并在人迹稀少的海边,开始探索“人的真正问题” 对世界来说,这是一种反动;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反省。他开始面对贫穷、饥饿以及寂寞,在沮丧和快乐的两端,他像个钟锤般地摆荡。然而这一段日子,也使久久在都市中翻滚的他敢于高声唱出心中的歌。他说:“我们日日夜夜在生活中渴求轻松与自由,却因为他人一点一滴灌输给我们的恐惧而鲜少获得。我们怕唱走音。怕拍子错误,也怕唱漏了音符,于是心底的歌被压抑住了,没有高声唱出。这样的压抑,使我们未老先衰。” 他得到的东西很简单,也很不简单。那就是:只有你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在书中写了一个使我感觉自已被“电”了一下的真实例子。 有个七十岁的老妇人,每星期固定打一通电话给高龄九十五岁的母亲请安,总期待母亲能和颜悦色对她说几句话,然而,每一次她都含泪挂上电话。几十年来,她都未间断,一次一次地尝试,又一次一次地伤透了心。 “我总是充满同情地听着这位老妇人向我诉苦,也看着她努力试图从孩子和朋友那儿,找寻她母亲所不能给予她的认同。我多么希望在某个无眠的夜里,她能突然醒悟,自己浪费了一生的时间,在向他人索求只有她自己才能给予的东西啊!”大多数的人不也一样,花一辈子在索取别人的认同吗? 不停歇地索取爱人的认同。亲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国家的认同。流行的认同,连自己的愿望也需要被认同。甚至连说任何一句话。自己喜欢的颜色、所属的生肖星座、血拼买到的战利品、投票的对象,都在索求认同。别人喜欢或跟我们看法一致,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没人认同,就急着愤世嫉俗。焦虑痛苦或自暴自弃,就有恐惧。愤怒、悲伤、压力与压抑。 其实,生命的欠缺是因为我们一直向别人要自己才能给的东西,比如自信,比如快乐,比如自由,比如安全感,比如心灵平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歌,想要高声唱出自己的歌,只能靠自己的声带和咽喉。有掌声固然令人兴奋,但不需要掌声,我们也能唱歌。 只有你自己能够唱出自己的歌声。 可以平凡,不能平庸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又功利的谋生态度。读一本书,喜欢一个作者,最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和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正是你精神上的前辈姻亲。 ——余秋雨 我是这样长大的。 如果一定要我志得意满地找出小时候有什么天赋异禀的话,那就是:我喜欢书。可能从五六岁开始,我看到书,就像同年龄的小孩看到冰淇淋或零食一样。 记得我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会因为读书(不是教科书)而忘了吃饭。(这跟我家的饭菜向来不太好吃应该也有关系。我家有曾祖母,所有的菜都煮得稀烂,老人家才吃得下。)那一套《民族英雄传记》里头的女英雄,像梁红玉,像花木兰,让我早早体会了什么叫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所以我很早就立志要嫁给“总统”(为什么不是立志当“总统”呢?我想,这跟台湾小女孩从小受的“熏陶”有关。)现在,我稍微知道现实是怎么一回事了。现实是:期望自己,别立志当附属品,不管成功或失败,你都会比较快乐。 小学时我看完了白话本的(大人翻译给小孩看的)所有章回小说:像《三国演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