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_第161章mama拿不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1章mama拿不出 (第1/2页)

    第161章 mama拿不出

    他跑到相熟人家的院子里去拣鞭炮,专拣那些看上去没有响过的,拣了两兜子后就回了家。小虎把鞭炮按个拆开取出里面的黑火药。

    他把一些火药撒到炉膛里,看火药燃烧的样子。似是觉得这样不太好玩,又将后面取得的火药收集到一个小玻璃瓶子里备用。

    接下来小虎取出一枚拣来的子弹壳,将火药倒进弹壳腔体里,压实了之后安上一根捻子,再用钳子夹紧子弹壳的开口。

    小虎把做好的自制鞭炮塞到沙土里拿火点燃,只听“嘭”地一声巨响,沙土四溅。再去寻子弹壳,发现已经炸开了花儿。他对这“鞭炮”的威力很满意,又去做下一个…小虎后来平安长大,没有被炸掉手指头或炸瞎眼睛,足可见是福大命大之人。

    初二仍是饺子,到了初三就只有粘豆包了,家里的年货像糖啊、梨啊、干果啊什么的差不多也消耗一空了。初五这天按习俗要“破五”所以还有一顿饺子可吃。

    三十儿一过,各方面似乎都起了变化。天气不知怎地,一下子就不那么冷了。路上的冰雪在中午时似有融化的迹象,等到初七初八时。

    甚至化得路上都泥泞不堪,那泥水里混着的狗屎猪粪很是让人讨厌,走路都没法儿下脚。房顶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

    在房檐前形成长长的冰溜子,小虎掰下一段来,放到嘴里嘎嘣嘎嘣吃得欢。紧挨初一这几天,村里还是很热闹的。一个秧歌队来了村里。

    看着哪家的院子修得气派一些,就敲门进去扭一阵秧歌,一般能得个十元二十元的赏钱。村里的大人小孩儿有爱热闹的就跟着秧歌队转场,一家家地看下去。

    小虎也跑去看了。秧歌队分工明确,有敲鼓的,有打镲的(音欻),有吹喇叭的,有扭秧歌的。

    那些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抬花轿的,有老汉推车,还有扮猪八戒的,身上都穿着戏服,手里拿着彩绸做的扇子,脸上还化着妆。

    小虎看得有滋有味。到了初七,mama做了手擀面,小虎问为什么要吃面条,mama答“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初七就得吃面条。”初八这天村里来了照相的。

    赶在这时候来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因为刚过完年儿村民手里都有俩钱儿。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很热心地围在村里小学校的门口,即使不照相的也来看看热闹。

    一般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会照一张,大姑娘爱美也会照一张,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想留个念想也来张全家福。老人拿到照片还会念叨“带色(音筛,三声)的真好!

    早几年只有黑白的,还得去街(音该)里,现在村儿里就能照了。”晓薇mama也带上了两个孩子。

    就以小学校的大门为背景让姐弟俩来了个合影。选在这处是因为这是村里为数不多比较气派的地方,其它的地方都是又土又旧的。

    相照好后当时取不了,得等上十天半个月,再由照相的给送过来。晓薇拿了照片儿后特意向阿东显摆,还问阿东自己是不是很漂亮。

    照片里小女孩儿一笑俩酒窝很可爱的样子。可惜旁边还有个小小子,龇着个牙笑得很令人讨厌。阿东决定过阵子找机会给晓薇好好照几张。

    小孩子们天天盼望着的新年就这样过完了,很满足,也有些恍惚,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年后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变得快了起来,初一、初二、初三…很快新年越来越远,年节的气象越来越淡。

    学生们想着开学的日子渐近,寒假作业还没写完,心里就渐渐慌了起来,一个个愁眉苦脸地赶紧去补作业。晓薇没有这样的烦恼。

    她早盼着开学了。这年的春节来得晚,正月十五的时候都已经开了学。到了晚上,家家都放起了烟花,晓薇mama也在村里的小卖店买了几支给小虎放。这天的晚饭是炸元宵,吃完了元宵,许多家都开始了放灯。

    所谓放灯就是拿油灯从家门口开始摆,每隔一段摆一只,一直摆到院外的大马路上,甚至有人家一直摆到村外。

    那油灯是粘豆包做的,也有馒头做的,就是把面食里面抠出一个小碗儿来,倒上大豆油,安上一段棉线就成了。拿火柴一点棉线,灯就着了。这天仍旧是要上坟的。

    小虎和爸爸给太爷烧完纸后往村里走,一路上星星点点的,煞是好看。小虎回头看去,坟地里火光处处,那里似乎也有万家灯火。

    过了十五,年就算是彻底过完了,就算是小孩子,也几乎不再提年节时的趣事儿了。小虎去了仓房,从丝袋子的底部翻找出最后几颗豆包,啃了一口发现被风干了,脆脆的不怎么好吃了。

    到了三月,背阴处冰雪未消,明地里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