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第3/3页)
片混乱,还没有清醒过来。若是过了时候,她人反应过来,非要责怪于我不可。 当然,我不并不怕她的责怪,但她还是个小女孩,心智还没有到能够承受一切的时候,我不忍心,更不愿意伤害她,让她心里存有疙瘩。 “姐夫!可是什么啊,你还不快点过去,瞧瞧mama有没有摔着。”喻丹春意未消的眼眸瞄了一眼我那正对着她依然颇具气势的胯下,好似意识到些什么,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催促我,并推着我的屁股,将我推出浴池,推向她摔倒在地的mama。 这或是就是母女连心,关心则乱吧。无奈,我只好摇了摇头,抛却脑子里的一丝杂念,毅然迈开脚步,就这样赤身露体的走向躺倒在地的李凤卿。 李凤卿,从第一眼见到她的时候,我就惊艳于她的美丽。只是惊艳之余,未免感慨良多。之所以如此,皆是因为她与我的一个女人很像。当然了,我说的像并不是容貌,而是身份。我说的女人就是安琪和安妮两个宝贝儿的mama…大宝贝秦玉莲。 秦玉莲在遇到我之前也是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女儿。之所以能够将她们两个连在一起,多是我的内心在作祟。这两个女人都是一样美丽,但也都是一样的值得同情。 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不但失去了小女人被呵护疼爱的权利,还要遭受世俗的白烟。这是多么可悲而又无奈的一件事情啊。寡妇,顾名思义,就是死了老公的女人。 这样的女人,最容易引起人们对她们私生活的关注,在人们的观念里,一个没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没有谋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别的男人。 这样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总有这样那样的男人,去寡妇门前探头探脑,看是否有机会揩油,欺负人家没有老公替她出气。所以就有了“寡妇门前是非多”的由来。 “寡妇门前是非多”一提到这句话,总让人感到在幸灾乐祸中有些暧昧;在家长里短中有些遮掩。 “众口铄金,积魂销骨”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在对面的遮遮掩掩,时间一久,假得也变成真的,真的也就没人相信了。而寡妇这门前的“是非”也就多了起来。一个寡妇,如果貌美,她的“非” 不会长久,一定有男人救她于水火;一个寡妇,如果积有余财,她的“非”也不会长久,有钱能使鬼推磨,更何况是人呢?一个相貌平平、又艰难度日的寡妇,她的门前一定少不了“是非”自古就是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谁推困厄中的人一步?谁拉艰难中的人一把?孔子曾评价颜回说“贤哉,会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可就是这个颜回,不到四十就死了。他的这个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营养不良。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学家,就是在孤独穷困中,离开他曾无限眷恋的人世。 一个寡妇的境遇就更好不到哪里去。普通的人,没有那种责任,也没有那种良心上的义务。而亲戚朋友,也就拿这“是非”二字当借口,理所当然的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了。 至于在道义上,在良心上,更可以居高临下、安之若素了。所以,一个寡妇的最好的去处,就是水井,就是大梁,就是用青春年华换来的死后让别人用来炫耀的贞节牌坊。这就是“胳膊拗不过大腿”一种制度性的悲哀!事实上“寡妇门前是非多”这个“是非”的缘起并非全在于寡妇,倒是常常可以从中见出社会对寡妇的歧视来。 寡妇因失去丈夫而沦为妇女中更为不幸的一类,像失去了屏障的家园,如脱离了枝杆的飘叶,那抵御觊觎、抗拒纷扰的能力本就低下了许多,又何苦再自找麻烦呢?男权社会并不真的要用这话洁身自律,倒显出是在漠视她们的痛苦。 为了不被彻底地抛弃,她们只有硬着头皮“再走一步”然而,寡妇再醮谈何容易?禁忌将像鞭子一样再次无情地、严酷地抽打她那滴血的伤口。中国婚俗,多为一夫一妻制。旧时允许男子再娶,但禁忌妇女再嫁。所谓:“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男子再娶,一般是以无子嗣为由。如有子,则纳妾亦遭人非议。《中国礼俗学纲要》云:“有子纳妾,人多非刺,谓非齐家之道。” 然,旧时往往仍有嫌其妇年老、貌丑而娶媵妾者。中国多数民族有忌娶寡妇的习俗。亡夫为寡。俗信以为其夫之魂常随妇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 《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广东)寡妇俗称孤矜,又称鬼婆,人咸目为不祥人。以为其夫主之魂魄,常随妇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故辄弃置不顾,无人再娶。”又以为娶寡妇,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其身。所以娶寡妇是民间一大忌讳。 只有男子丧妻续弦,不忌寡妇,以为条件对等,命运相同。汉族还禁忌娶近亲孀妇,因有luanlun之嫌。苗族、门巴族、景颇族等许多民族中旧有“转房制”不避近亲遗孀,常常是兄死,弟娶兄嫂;弟死,兄娶弟媳。门巴族同父母兄弟和从兄弟之间都可以转房,但必须征得女方同意,并在发丧后一二年才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