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纹面12 (第2/7页)
区工作,掌握阿拉伯语是以往派驻人员的基本条件。 “条件就一个,自愿!傻瓜都看的出来,那边很快要打仗了。想要掌握第一手新闻资讯,十有八九就必须深入交战区域拍摄采访,这可是玩命的工作。上头 几个老大可不愿意CCAV女记者躲在宾馆里报道地震新闻的事情再次发生在我 们集团公司这边。所以这次选拔人员的唯一条件就是自愿…你、你问这干什么? 难道你想去?“前辈说到这里,忽然意识到了我头脑中的念头。连忙劝解起来。 “子匀,我劝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的好。你现在在编辑部这边收入不低,两边拿钱!杂志卖不好,你都还有集团公司那边的干饷。而且工作也清闲。这么好的事,打着灯笼都难找。何苦跑中东、北非这些荒漠之地冒险呢?听哥哥一句话,知道你在这边闷的慌,但将来离开的机会还有的是,何苦凑这趟热闹呢?”面对前辈的谆谆劝导,我当着他的面佯装称是,但在内心深处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向集团提出申请。 因为我是一个记者,而且再经历了之前的某些事情后,我早已经对自己的生命不放在心上了。对我而言,我一定要借着个机会搏上一回。如果不能功成名就,我宁可选择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意外的死去… 所以,上午当我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坐定之后,便立刻动手写了申请前往集团公司驻中东地区记者站工作的申请,并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到了集团人事部门老总的邮箱之中。 “接下来,就是等待了…”确认邮件发出后,我靠在椅子的靠背之上,思考着申请被接受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我的这份申请十有八九会被批准。驻记者站工作即将面临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集团公司里大部分的记者什么情况,我还不清楚?一部分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未必就有去战场搏命的胆色;而没 有这些的每日里只是热衷于报道娱乐八卦以及花边新闻;更多的则是自愿充当了 宣传部门的传声筒。集团公司上层对于自己公司下面这些人员的情况也很了解,要不然也不会在这次人员选拔中只确立了一个“自愿”的原则。所以,提出申请的人肯定很少,而我,作为集团公司实际上“被流放”的“刺头”,既然自愿去那种危险地方玩命,那就是自己找死,和集团公司无关了。 想清楚了一些事情,我跟着开始在网上开始查询起了中东以及北非地区近期的新闻报道。既然确定申请会被接受,我从现在起,便要开始进入自己即将工作的角色当中。 而且国内能看到的这些新闻报道对于我这样的业内人员而言,都是不可相信的。一切真实的情况都需要从这些报道文章的文字当中进行推理、分析后,才可能从中得到少量真实的信息和情报… “原教旨主义”、“逊尼派”、“什叶派”…当这些专有名词一个个经过我的视网膜传输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后,我的脑海中竟然再次出现了许多年前那个深夜发生的巨变… “阿平…阿平…你在哪里?出来啊…”声音柔和的几近诱惑一般。在黯淡光线的照射下,赤裸的女性在家中每个房间里反复游荡着。高耸、丰满的胸部以及圆润、后突的臀部在配上摇曳婀娜的身姿,对于当时年仅十六岁情窦初开的我而言充满了难以言状的诱惑。 如果不是女性当时赤裸的身躯上沾满了恐怖的鲜血,一只手上拿着依旧滴淌着父亲鲜血的尖刀,这一切对我造成了巨大恐惧。我当时很可能会在生理欲望的刺激之下从床底下那狭窄的空间当中不顾一切的爬出去… 灵堂地面上用鲜血绘制成的诡异图形符号…图形符号正中父亲的尸体… …房间四周密集燃烧摆放的蜡烛… 这一幕幕的画面又一次的在我的脑海当中如幻灯片一般反复播映着,就在我沉迷于痛苦回忆当中即将迷失自我的时候。一声“严平”的叫喊,终于及时的将我从回忆当中扯回了现实。 猛然警醒过来我一手撑在办公桌上,一边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这让叫我名字的李箐箐异常的诧异。 “你怎么了?”作为年初新进编辑部女大学生之一的李箐箐见到我此刻的状态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原本在她的心目中我就是属于那种光吃饭不干活的家伙,所以丝毫没有因为我脑袋上顶着的那顶“副总编辑”的帽子而对我有任何的尊重。 此刻再见到我丧魂落魄般的形象,更是露出了鄙夷的神情。见到我略微缓过了一口气,也不等我向她解释自己之前状态的原因,便冷冷的告诉了我喊我名字的原因。 “门口有人找你。”说完,便像躲避怪物一般从我身边快速的逃离了开来。 此刻的我也没心思去考虑太多的问题。带着依旧恍惚的心境晃荡着来到了编辑部的门口。见到来人,方才勉强的挤出了一点笑容。 找我的人是我在部队服役期间的战友卢志航。面对他,即便是出于礼貌,我也必须要振作精神强颜欢笑了。 从部队退伍后,卢志航没有向我一样进入现成的公司或者单位应聘就业,而是干起了个体户。他胆子大,有冲劲,加之其家族在其故乡人脉极广,所以短短数年便混的顺风顺水,很快便成了一个颇具身家的小老板。不过卢志航并没有成为什么巨富豪商的远大理想。所以当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积累后,便安心维持其现有产业的经营。而一旦事业走上了一个惯性发展的状态,他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从事他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某些爱好。 卢志航的爱好说穿了无非两个:一是旅游,二是摄影。这几年,他背着相机不定时的外出旅游、拍照。不知不觉中在本地的驴友圈子和摄影爱好者当中闯出了些许的名气,其拍摄的部分摄影作品甚至获得过《国家地理》杂志的认可。 编辑部有人前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