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花缘梦_第二百二十三章小小老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小小老婆 (第3/5页)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这是南宋诗人王洧的《两峰插云》诗,它告诉人双峰插云的景观。南宋时,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

    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却主张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

    》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

    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

    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遥指云中峰峦

    ,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故陈璨《双峰插云》诗云南北高峰旧往还,草鞋踏遍两

    山间。近来却被官身累,三过西湖不见山。

    曲院风荷。该景在苏堤西北金沙港,宋代为酿酒曲院,里面种植许多荷花,红翘翠盖,风姿动人,

    芰荷深处,清香四溢。现已扩大数百倍,赏荷廊轩古朴典雅,参天密林中有度假村。曲院风荷,以夏日

    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

    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

    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

    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

    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

    ,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

    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

    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

    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

    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

    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花港观鱼。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南宋时,内侍

    官允升曾在离这里不远的花家山下结庐建私家花园,园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养五色鱼以供观赏怡

    情,渐成游人杂沓频频光顾之地,时称卢园,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烨驾临西湖

    ,照例题书花港观鱼景目,用石建碑于鱼池畔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诗中

    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在苏堤南端。古代有小溪自花家山流经此处入湖,南

    宋时园内栽花养鱼,风光旖旎,被画家标上花港观鱼之名,现已扩大为二十公顷左公园,金鱼、牡丹园

    中争妍。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

    《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

    》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

    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

    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

    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

    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

    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

    ’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xue,加以山峰岩壁立

    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xue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

    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xue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

    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

    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

    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

    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

    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

    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

    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

    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