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流邪神_第226章义和有礼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6章义和有礼了 (第1/2页)

    第226章 义和有礼了

    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

    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赞同。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

    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紧,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赵国凭一将之力抵抗强秦,焉能不败。战国后期,秦国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

    虽然商鞅后被守旧派所杀,但其变法一直延续下来,以至秦国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稍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君臣睦、将相和,成为战国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叫板”的国家。

    这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欲击赵,必须先占领赵国的侧翼,即当时属于韩国的上党地区。另一方面,韩国与秦国地形交错,可谓秦之“心腹大患”因此“远交近攻”策略的首攻目标自然就是韩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束手无策的韩国欲献上党以求和,而上党军民却视秦为“虎狼之国”转而投靠赵国。

    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却是“烫手的山芋”接收,等于与秦国宣战而引火烧身。拒绝,显然是自断双臂,而且,秦国的真正目标就是赵国,与其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赵孝成王与群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此,赵国派出45万大军驰援,领军人物是能攻擅守、战功卓着的廉颇。

    初战不利的廉颇开始退守,与秦军在长平丹河对岸形成相持态势,闭门不战,一晃就是三年。远道而来的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补给困难,为摆脱被动局面,遂实施范睢的反间计。

    于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听信谗言的赵孝成王准备撤换廉颇,竟然得到了决策层的一致通过。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蔺相如并非支持廉颇,只是不看好赵括!廉颇老将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

    而秦国国民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综合国力明显处于劣势,无法支持大规模的连年战争。

    显然,消耗战对赵国来讲绝非上策。如此看来,廉颇持续三年的“拉锯战”过于保守,秦军有生力量并没有得到多少削弱“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过于空洞。

    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德高望重的廉颇始终没有制订出一个清晰、积极的战略计划,没有提出彻底打败秦军的战略愿景和配套措施,因此没有赢得老板(赵王)的信任和支持。

    能攻擅守的廉颇何不主动退守以集聚力量,拉长敌军战线后主动出击?或者通过侧面出击、断敌粮草,或者从45万大军中分出部分有生力量攻秦之要害,甚至同样实施反间计、美人计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老成持重的廉颇着实缺乏进取精神,虽不至于害己,客观上终究误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