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明美眉_第245章要严惩吴昌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要严惩吴昌时 (第1/2页)

    第245章 要严惩吴昌时

    对于内阁的不满,曲折地表达了出来,使内阁辅臣大吃一惊。周延儒赶忙跪在地上表示:臣愿意代替皇上亲征。朱由检不表态,自顾自抬头仰视,频频摇头。次辅陈演也跪下来请求:首辅事务繁忙,臣可以代替皇上亲征。

    朱由检仍不开口,只顾摇头。次辅蒋德璟也跪下来说:臣其实可以去。朱由检还是大摇其头。机敏的周延儒有所领悟,再次请求到前线去指挥作战。

    朱由检这才冷笑道:先生果然愿意去?朕在宫中作过占卜,此时此刻最为合适,你一出宫门,不要回头,一直向东前行,并且交代他,以内阁首辅身份督师,阻断敌军归路,务必全歼。

    周延儒知道,在此之前吴甡受命督师故意拖延时间,皇上非常气愤。他不想重蹈覆辙,立即行动。这是他的机敏之处,然而,他没有驰驱战场的经历,指挥打仗毕竟是外行,何况对手是所向披靡的满洲铁骑!

    他不想冒着枪林弹雨去为国捐躯,这是他过于精明之处,也就是“太使乖”的秉性使然,结果把一幕喜剧演成了一幕悲剧。当他赶到通州时,东起天津,西至涿鹿,三百多里范围内,清军把掠夺来的物资,车载骡驮,浩浩荡荡北撤。

    明朝军队根本不敢阻击,只是在远近城楼上不停地鸣炮恫吓而已。这当然是周延儒的主意…避免与清军直接交战。

    他自己则躲在通州城内,每天忙于和幕僚、随从、统兵将领举办宴会。前来“勤王”的四总兵…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轮流在绛色幕帐内大摆筵席,宴请督师大学士及随征四大臣…

    方士亮、蒋拱宸、尹民兴、刘嘉绩。随征四大臣又回请四总兵“陪酌”督师大学士。周延儒就是如此这般在筵席上面“督师”的。每天午后,督师衙门开门办公,收受文书。

    晚上和次日早晨,两次起草“捷报”向宫中传递。当时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讽刺督师大学士周延儒:虏畏炎熇归思催,黄金红粉尽驮回。

    出关一月无消息,昨日元戎报捷来。说的是周延儒名为督师,却从来没有视察前线,犒赏将士,他的所谓“督师”是在耍弄政治手腕。为了慰藉皇帝,不断谎报军情,诡称捷报频传。他的那些“捷报”全是假的。

    谈迁在《国榷》中指出,如果周延儒真心要报效国家,在险要关隘布置伏兵,另外分兵从后面追击,孤军深入、疲惫不堪的清军势必遭到重创。

    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大量军队尾随在清军后面,放纵他们出塞北上。无怪乎当时有人怀疑周延儒是不是接受了清军统帅的重贿,故意假道放行。

    这种怀疑显然没有根据,周延儒再jianian佞,也不至于做出叛国的事情,但是,如此精明的他,居然在皇帝眼皮底下,谎报军情,实在匪夷所思。

    或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周延儒此人太精明,太不老实,自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是最大的吃亏。他也不想一想,如此众目睽睽之下的战争动态,老是谎报军情,难道不会露出破绽?

    朱由检并非昏君,那么容易欺骗?他早就有所布置,锦衣卫都督骆养性派出的情报人员,就在前线,他们打探到真实情况,通过司礼监太监报告给皇帝,所以朱由检了如指掌。

    他对周延儒竟敢以谎报军情的手法,欺君罔上,大为恼怒,下令五军都督府、兵部官员组成军事法庭,对周延儒“蒙蔽推诿”的案情进行审查。

    审查虽然是“背靠背”进行的,毕竟受审查的对象是政府首脑,军事法庭不敢对周延儒严加惩处。周延儒自己深知罪行严重,正惴惴不安地“席藁待罪”为了免于一死,自己向皇帝请求流放边疆。

    令人不解的是,皇帝下了一道措辞极其温和的圣旨:“卿报国尽忱,终始勿替,许驰驿归,赐路费百金,以彰保全优礼之意。”这道圣旨是让他体面地致仕(退休)为了保全对他的恩宠,还赏赐路费,由官方的驿站送他回归宜兴老家。

    当有关部门的审查报告送上,请皇帝批示时,他回答说:周延儒功大于罪,不必再议了。就这样,已经做好流放打算的周延儒,居然侥幸逃过一劫,得以衣锦荣归了。

    难道周延儒从此就可以优游林下,避开政治风波了么?这很难说,恐怕凶多吉少。此人复出后固然做了一些好事,但是秉性难改,私心太重,过于贪婪,一旦下台,言官们决不会放过他。

    正如李清《三垣笔记》所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