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观者的座右铭 (第4/21页)
她看到邻家小男孩坐在楼梯口吃东西,她问:“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爸爸嘴也馋了,说:“我们赶快去买吧!” 对于小孩的“为什么”现代的大人确实常用“问A答B”“指鹿为马”或哄骗的方式来回答。这种解惑的模式,比我们小时候爸妈动不动就训诫“少废话”、“囝崽郎有耳没嘴”是好一些。但长久来看,小孩的脑袋里一有知性的疑惑时,他也会同时浮起“唉!问我爸也没用啦”的念头。 在《心灵鸡汤——关于勇气》里有个类似的故事: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散步,小男孩问爸爸东,问爸爸西,爸爸全都客气地说不知道。最后小男孩看着天上的月亮,问爸爸为何有月圆月缺。爸爸也还是说:“抱歉…我不知道。” 反而是小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对爸爸说:“爸爸,我好像不应该那么多话,问你这么多问题。” 爸爸依然有教养地回答:“没关系,你尽量问,我是你爸爸,你不问我问谁呢?” 作者下了一个“警世眉批”:“是的,如果你继续回答不知道,你的孩子也会渐渐知道,不必再问你问题了。” “不必再问你问题”了,才是代沟的开始。同样的状况也可能出现在一对情侣之间。学历有高低,并不能阻挡两人相爱的意愿,但求知欲如果有差别,即使是同等学历,也会遇到“我说的是黛安娜王妃,你接话谈起黛安芬胸罩”的问题。曾有一位朋友谈及他和太太相处的情形。他说,每次和太太一起看电视新闻,太太常在发表意见时说错成语,牛头不对马嘴,或者颠黑倒白,他指正太太几次,太太都生气,最后他只好憋气不笑。 付出情感的意愿或能力若有差别,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情感的代沟。爱的天平偏颇再偏颇,终将被怨恨所推翻。 然而,大多数的人在长大后,只害怕物质世界的匮乏,并不恐惧自己变得一无所知。也许你会说,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但就读社会大学,也得学习与思考,否则经验法则不会自动送上门来。 不断重复已知事物或许使我们觉得安全,但我们活着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无所知、固执不变。 我只是一颗沙子 我们是多么没有价值,记住这点,使人如释重负。 ——贺佛尔 贺佛尔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码头工人和思想家,虽然从现实面来看,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得意,后来眼睛还瞎了,但他留下的《哲思录》,曾经滋润了不少美国有为青年的心灵。 这一句话真是个黑色幽默。 充满忧愁苦恼的时候,不妨用这句话当吸尘器,吸走那些“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厌烦感。 是的,我们没那么重要,失败没那么重要,失恋也没那么可怕。对于宇宙来说,我们不过是沙漠中的一颗沙子,(关于这点,我一位学科学的朋友并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比一颗沙子上的微生物还微不足道。)所以何必要把自己的苦处放大,或太强调自己为别人做过的功劳被辜负呢! 现在,容我把自己夸大成一颗沙漠中的沙子吧。因为沙漠如此广大,所以我可以做一颗用自己的姿态飞扬的沙子,秉持自己内在的善性和纯真,用自己喜欢的姿态跳舞。 有时我们太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都以为,这个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常常把失败扩大。我曾和一群“国中”生谈起他们人生中最感挫折的经验,出乎意料的是,大家还真的常常因为小小的事情而觉得自己罪大恶极,把愁眉苦脸的面具戴在脸上很久。 有一个说,她在小学时,因为在某次班际舞蹈比赛中一时大意跳错了舞步,使他们班上没有得名次。为了这件事,她一直痛苦到小学毕业,总觉得全班都用有色眼光看她,好几次她都想自杀以谢罪。 有一个说,他最想死的原因是他一直考第一名,后来班上来了个转学生,轻易地把他的第一名夺走了。一连几个星期他都闷闷不乐,心中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既不能毒死那个同学,那我饮药自尽算了。 还有一个同学不好意思地说,他困扰最久的事情是在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在梦中尿床。他还很清楚地记得被他尿湿的床单的颜色,只要看到那条床单,他就有深深的罪恶感,他也觉得他mama一定还没有原谅他。 “闭起眼睛来,想象你是一颗沙子,在沙漠中飞舞,”我轻声说“这些事情,还重要吗?”每个人都微笑了。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背负了过重的忧愁和苦痛,我们常把自己轻易放进集中营。要往前走,总得创造一个方式,使自己保持新鲜、纯真与轻盈。 我喜欢旅行,尤其在人生遭遇困顿、面临关卡的时候,把自己摆在大山大水之间,更容易想象自己是一颗沙子,发现自己的微不足道,让事情褪去夸大的外衣,还原成本来的样子,很快地我又听到了内心的声音,找到应该走的路。 这种方法,总能使我如释重负,脑袋清明起来。 我的旅游笔记本的第一页,抄着一段很可爱的偈:万解珠量斗富豪隔行江山无主月轮高隔行婆娑泪海三千界隔行争入空王眼睫毛 你若嫌咬文嚼字,只要写“我只是一颗沙子”便能顿悟。 反应反弹大不同 在工作和生活中,基本上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两种心理模式之下:反弹和回应。在反弹中,我们感到压力,而且很快下判断。我们沉不住气,耿耿于怀,以为事情是冲着自己来的。 ——理查·卡尔森(RichardCarlson) 开店的朋友们对一些“奥客”(买东西态度很差或杀价很厉害的客人)很不屑,而我们这些消费大众,则常因一些态度很坏的店家而生闷气,大叹招谁惹谁,我花钱还来这儿买气受。 有回跟一位开服装店的朋友到中盘商集中地去挑货。做零售的朋友总希望价钱能少一点,跟中盘商讨价还价已是常态。走到一家店,她看上了一套衣服,想问店员多拿几套可否便宜一点。 店员的口气一开始就很不耐烦,当我动手挑衣服时,她警告我:“模特儿身上都有,你先看看好不好?”意思是,要我别动手挑拣,免得弄乱了她的排法。店员可能没想到,摆出来就是要卖的。 “拿两套可不可以算便宜一点?”朋友轻声问。这位店员大概是情绪不好吧,她板起脸僻里啪啦骂起客人:“不可能,这样我没办法,生意做不下去,你再讲也没用,我说这已经够便宜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