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乐观者的座右铭 (第2/21页)
,更可能把人生的成就感建筑在购物的行为上。除了谈谈自己的购物狂经历之外,我还希望听众们分析一下自己的问题,是想借买东西来发泄情绪,还是为了逃避某些不悦的感觉,或者是因为想寻求认同才这样做的。 自认为是购物狂的人纷纷打电话进来,节目进行的气氛一直很愉悦。最后一通电话则使我在下节目之后,脑袋里还被余音盘旋着… “我是一个购物狂,我很喜欢买袜子…多贵的袜子我都会成打成打地买,帮我的小孩买。帮自己买、帮先生买…不管他们用得上用不上…总之,我只要看到袜子。内衣裤,我就觉得我应该买回家,用不上也没关系…” “你是想借贴身衣物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吗?”我问这位mama。 “应该是吧,”她笑着说“不过,我现在已经躺在医院里了…我是个癌症末期的患者,正在注射止痛药,靠听广播节目来打发时间…我快要走了,但我还是跟我的先生说,我走后,可不要把我买的袜子丢掉,它们都是我很宝贝的战利品…我对那些东西,还是放心不下…” 忽然有什么东西哽住我的喉头,我愣了一下,还是祝她早日康复,祝她能快乐地过每一天。如果按照节目进行的主题,我应该对她说:恭喜你当选我们今天最伟大的购物狂!因为她对于那些东西的眷恋,已经比对自己的生命更关心了。但是,我没有说出口,因为这句话听来会像一句风凉话。 我们到底能够拥有什么呢?人们总是把成功定义为“要什么有什么”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不断购物。不断想拥有更多,用的其实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而你用时间买来的一切,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愿以我一切所有,换取一刻时间。 伊丽莎白女王在临终前的遗言,仿佛是一句警告。 即使一无所有,还有时间,我们还是可以对世界微笑,一切都还来得及,不是吗?你拥有的,已经不少。 这是谁的人生 我终于问了自己这个问题:这究竟是谁的人生?当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就晓得我必须改变了。 ——理查·卡尔森(RichardCarlson) 我并不想骗自己说,我对每个人的痛苦,都能感同身受。虽然,我非常渴望他们乌云密布的脸上,可以因为我的关心或帮忙,出现难得的阳光。 她和许多十七岁的男孩女孩一样,对自己未来的方向十分疑惑。她是个夜校生,白天在某公司打工,老板和同事们都对她不错,但她得为自己的生涯抉择:她想上大学。但以目前状况来说,得利用白天上补习班,可是老板表明了“少不了她这么一个人”不希望她辞职(而她也舍不得这份薪水),所以她陷入了“非常巨大的痛苦”之中。 什么嘛!你也许会觉得好笑,听起来没有“非常巨大的痛苦”啊。和我的反应一样。你会觉得,她总要做选择,一切都可以解决的。你若是成年人,必然会想像我一样告诉她:尊重你的人生决定,任何公司少了谁,都像地球一样,不会停止运转。但我们都不是真正的当事人,所以在她看来,才可以说得如此轻松。 在十五二十的少年时(其实,七老八十的人也一样),我们常因为别人看来“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陷入非常巨大的痛苦”连个小小的决定也使我们肝肠寸断。 陷入混乱和痛苦无法避免,然而,一个生命的乐观者,会比悲观的人早一点做决定,早点跳出混乱的漩涡来。 这究竟是谁的人生?当自己多方考量觉得各有利弊而无法选择,当周遭众说纷纭企图左右我的决定,我总会在烫热的sao乱暂时停止之后,深呼吸,问自己这个问题,然后,拨云见日,未来的路就在脚下和我打招呼。我做过许许多多没人看好的选择,只因为这是我的人生,我觉得这样对我比较好。 “该怎么办?问问你自己吧,你想怎么样呢?”对于身陷困惑的人来说,我们惟一有用的帮助,是请他们找出自己的答案。连自己的意愿都搞不清楚的人,任何帮忙,只是帮忙制造混乱。 很多人关心自己能否长命百岁,却从未问自己:这是谁的人生?万一活到了一百岁,才问自己:天哪!我为谁而活?对我来说,那可比看《七夜怪谈》更恐怖。 “走我自己的路?听我自己的就对了?万—…走错了怎么办?”建议一个人选择自己认为对的那条路时,总会发现,他们并不信任自己。还有人曾直觉地回答:“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就是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那杀人放火怎么办?” “你会去杀人放火吗?” “当然不会。”他又直觉地回答。“那你在担心些什么?”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每个人的自信心那么低,总会推理到一放任自己,就会无恶不作。 我相信真正杀人放火的人,从没清明地问过自己:这究竟是谁要的人生? 如果那是你要的人生,凡走过的,就不会是冤枉路。永远无法回答或面对这个问题的人,仿佛水母,在无意识的一张一缩之间,过了一生。 正眼看它,正面迎它 不正面面对恐惧, 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 ——霍克·克洛(HawkCrow) 我打过很多次的退堂鼓。 理由很多。 发现自己生性愚鲁,所以放弃学钢琴;发现自己身段不够矫捷,每次上课都搞得腰酸背痛,所以放弃学舞;发现自己实在没有真正的兴趣涉足司法,所以在大学毕业后放弃司法界这一途;发现那人的人生目标与情趣和我相差甚多,所以放弃爱情。 人生是在渴望、选择、放弃之间起起伏伏。 放弃,没什么不可以,但我不允许自己因为恐惧或忧虑而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只是因为害怕而打退堂鼓,牺牲我真正有兴趣的事,我会很难原谅我自己。 就像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句话:‘不正面面对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 如果不能自己拆掉恐惧,那样的阴影会跟着你,变成一种逃也逃不了的遗憾。 我实在不希望自己到了七老八十,才用苍凉的声音说:“我本来想当一个作家的…”或是:“我小学的时候曾经得到演讲比赛第一名,只是现在…我…我…哦一在大家面前讲话就发抖。” 我们总不会因为怕人家嫌自己丑而永不出门。 不要因为恐惧空难而不敢去旅行,一生一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