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忧心 (第1/3页)
第四章 忧心 鲍晴不得不承认,隋帝挑选谊咎驻任迦兰,是个绝妙的好主意。 这个武勋出众,并且待人谦恭有礼的年轻武将,不仅受隋国的同袍将领赞赏,就连迦兰的皇室、百官,也都无法抗拒他这个有张温暖笑容、仪态翩翩的外族男子。 隋军入驻迦兰原本令他担心不已,深怕目的还未达成,便先得罪了迦兰国中统御军队的大将军,而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局面。 可是很显然的,谊咎天生具有收服人心的独特气质。 住在丰阳宫不过三个多月,迦兰的一票皇子们,便已成为丰阳宫中的常客,吟诗赏月、射御野猎…所有皇室成员的活动中,几乎都可以见到谊咎的身影。 谊咎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迦兰的友谊,也在同时取得了迦兰对隋国的信任,包括晔帝、后宫殡妃、皇子们,尽皆称赞这个武艺卓绝的隋国武将,只除了久阳宫的长公主嘉月,以及那名深居简出、不喜露面的延龄宫主人…二皇子德祐。 传闻中,那名年方十七的年轻皇子天资过人、聪敏睿智,学识的渊博几乎超越所有迦兰大翰林众博士,再加上隋帝曾一再交代有关要活擒迦兰二皇子的密令…关于这名心思深不可测的德祐皇子,或许他真该用心好好的想想了。 正当公晴如此思索时,在围场中,被众皇子围绕在射架边射箭的谊咎,也同时在心中升起了一团疑思。 晨光方露不久,十几名皇子便已跑到丰阳宫来,拉他前往围场一同射猎。 这个每月定期的皇族射猎活动,他已连续参加了两次,每回参加,每回见到那位身形纤瘦的德祐,但每回却都只见他独自一人抱著书卷,静静地坐在离猎场数十尺外的一座石亭中看书。 入迦兰以来已近四个月,借居在延龄宫右侧丰阳宫的他,与德祐见面的次数是最频繁,却也是最短暂的。像是多么不高兴见到他似的,每回两人只要在廊径上碰面,德祐总是匆匆打了声招呼,便急忙擦身离去,有时甚至连声招呼都不打。 谊咎原以为德祐仍在为自己那一夜的无礼生气,可是显然情况并非如此。谊咎并不希望他与德祐之间的关系面临如此胶着的局面,而除了事关隋迦两国盟定之事以外,一见到德祐,谊咎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白衣。 他已寻她整整一个多月,却仍旧没有一丝消息与音讯,他不想陷入病急乱投医的情况中,但他却直觉的认为德祐皇子正是找到白衣的关键人物。 谊咎暗自思忖着,拉起弓射出一箭,而后他停下手,望向了正在石亭里看书的德祐。 他不相信世上真有相貌如此相仿的两个人!除非是兄妹,否则,怎会相像到像是从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一样?可是德祐却又没有同胞出生的姐妹… 谊咎皱起眉,却被一旁的四皇子德辉看见。 “别理他,他就是那德行,怪里怪气的,谁也不理。嘿!说真的,你的箭术还真是高明,连本宫的御射师也无法和你相比哩!” “是四皇子您太客气了。”听见他的话,谊咎马上回过神来。 “本宫没跟你客气!刚刚看你射箭,连发三节,箭箭红心。谊咎,哪天你腾个空,教教本宫吧!” “四皇子若不嫌弃的话…”谊咎一边答着,视线仍是一边望向德祐那边。 德辉大约是发现了,脸色不觉有些难看。 “你别宜盯着他看嘛!告诉你,隋迦两国当时议定缔结盟约时,最反对,也最不赞成的人就是他!” “咦?”谊咎愣了一下。 “父皇召开商议之会,就他一人独持反对意见,说什么隋帝不安好心,表面上是两国共盟,驻军援助我朝,私底下是打算以兵压制,意图掌控我朝的国局与矿脉!”德辉边说,边冷冷地哼道:“哼!他那个像女人似的家伙,懂什么朝政?说得一副好似自己多么聪明一般!” “这…二皇子的猜测也是人之常情,那当时为何陛下还是答应结盟,而没有采纳二皇子的意见呢?” 照理说,姑且不论隋帝的意图为何,二皇子的谏言却是极中肯而值得考虑的,反观倘若隋帝真有如此的野心,那么,在盟约已定、隋军入驻迦兰的现在,德祐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光是这份镇静稳重的性格,就足以说明他的的确确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采纳他的意见?哼!让他参与议政,不过是因为他也挂了个“皇子”的名号,父皇向来最厌恶他了,巴不得他能滚得愈远愈好,又怎么可能采纳他的意见呢!” “厌恶?为什么?”谊咎不解地问。 隋帝一直引以为憾的便是自己膝下的皇子,个个才能平庸,无法继承自己的雄心大志;而晔帝何其有幸,能拥有德祐这样一名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皇子,他却反倒嫌恶他?如今仔细想想,德祐之所以没被立为太子,确实是件很奇怪的事! “说起来,那家伙与你隋朝,也有那么点关系呢!” “咦?此话怎讲?” “那家伙的母亲佝姬和皇后熙妾,是同出北周之后的公主,只可惜北周后来被隋给灭了,她们两人便成了阶下囚的诸侯之女!那时隋朝方兴,与边疆诸国,包括我朝在内,是一点交情也没有,为了能安心治内,与帝便将佝姬和熙妾送给父皇。只是没想到佝姬不识好歹,在生下那家伙以后的第三年,竟带着他一起上吊自尽了!” “上吊自尽?!” “可不是嘛!结果那家伙八字硬、命挺!死没死成,在棺木入土下葬时,竟突然活了过来,这一活,惊动了父皇,父皇还为此大病一场,险些丧命呢!后来父皇就非常厌恶他了。”德辉冷着脸道,仿佛德祐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一样。 “本宫听许多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