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3章这样一来 (第1/2页)
第193章 这样一来 后来,虽经俄国人的抗议和德法两国的帮忙,将辽东索回来,但各国的帮忙岂真是好意?也无非为着各自的利益罢了。 犹如俄国人的抗议,何尝是一心为中国设谋呢?多半是若日本取了辽东,于俄人大大的不利,因此不得不出头来助中国一臂。至于德法两国,表面上是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为着私利而已。 但看等到事体一了,俄国和李鸿章私下定了密约,租借了旅顺大连。德国也来占了胶州湾,法国也租了广州湾。 同时英国要求租借九龙、威海,各国纷纷蚕食起来,把中国当做一块肥rou,大家尽量地宰割着。这光绪帝究非昏庸之主,目睹这种现象,心上如何不恼?愈是恼怒,变政的心也益急,那天和翁师傅议定之后,准备在便殿召见康有为,咨询一切。 原来这康有为素有大志,他在甲午之前也曾上书条陈政见,什么停科举、兴学堂之类,那些满洲大臣只当他是狂言呓语,将他的条陈压住,不许上呈。 但翁同和做主试官时,读了康有为的文章,惊为奇才,便给他中了进士,这样一来,翁康有了师生之谊,所以翁同和在德宗面前竭力地保荐。 光绪帝有心要召见康有为,面询一番,终以格于规例,不便越礼从事,只下谕着康有为暂在总理衙门学习行走。过不上几时,擢康有为做了翰林院侍讲,这时又下谕召见。到了那天,康有为便翎顶辉煌地到便殿见驾。 光绪皇上等他礼毕,就问他自强之策,康有为便陈述三大策:一是大聚群才,以谋变政。二为采取西法,以定国是。三是听凭疆吏各自变法,改良政治,此外,如请详定宪法。废去科举,谋兴学校。开制度局。 命亲王游历各国以侦察西国之良政,译西书以灌输知识。发行纸币,设立银行,为经济流通之计。 天下各省各府办文艺及武备学堂,练民兵以修武事。种种陈述,滔滔不绝,真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光绪帝听罢,不觉大喜,又赞叹了一会,谕康有为退去,并令保荐新政人才,以便实行变法。 这时,李鸿章与俄国订约后,往各国游历初归,光绪帝恶他甲午之战不肯尽力,着令退出军机闲居。后因两广总督出缺,命李鸿章外调,出督两广去了。恭亲王奕欣虽然刚直。 但自甲午后起复原官以来,对于政事不似从前的严厉了。不料老成凋谢,恭亲王忽然一病不起。 耗音传来,太后和皇上都十分震悼,立命内务府赐给治丧费一万元。谥号忠王。这且不提。再说,光绪帝自召见康有为之后,一心要行新政。 恰巧侍郎徐致静,侍读学士徐仁镜、徐仁铸,御史杨深秀等上书请定国是。光绪皇上至雌,变法的主意越发坚定了,便于四月二十七日下了一道诏书,道:频年以来,战事纷兴,外患堪虞,朕甚忧之。 于是内外臣工多主变法自强,乃决意先行裁汰冗员,立大小学堂,改武科制度等,已审定试办施行。无如旧日臣工,坚以墨守旧制,摈除新法为目标,众口呶呶,莫衷一是,遂有新旧制度之纷争。 然时今日,内而政治不修,外则虎视鹰瞵,俟隙辄进,苟不谋自强,将何以立国!且自强之道,首以强民富国为前提。 但士无良师,奚能实学?惰兵不练,何以御侮?长是以往,国何能强?徒见大好河山供强邻蚕食而已。经审之再三,以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他日之流弊,必至互起纷争,于国政尤无所补。查中国历朝,各行其法,各事其所是。 战国之世,其国虽统于周,而列国之制度,各行其善,无有相同者。矧新陈代谢,自古已然。 既采新制,则旧制自不能存在,择善而从,国之大道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