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章挑衅狌漫画 (第2/2页)
聚会、带浴桶的洞室、华美的家居服、圆形的旋转床,以及对于性爱无休止的追求,一想到这些画面,就会想到《花花公子》的创刊人休·赫夫纳。 休·赫夫纳从惊世骇俗地创办《花花公子》杂志,到不遗余力地扩张情色帝国,数十年来,这位出版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议。 对社会潮流敏感,在道德上叛逆,像盖茨比一样勤奋,又像卡萨诺瓦一样风流,他是文化变迁中的风云人物。 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很快购置了豪华喷气式飞机,但此前他也成立了“花花公子基金”多年来投入上千万美元资助慈善事业和科学研究。*** 不管赫夫纳真正是个什么样的人,从50年代开始,他就把自己成功包装为一个快乐的花花公子,一个最懂得享受美酒和美女的男人,一个美国清教徒传统的叛逆者。 起初他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目的是要创办一本有“性”内容的主流男性杂志:“一战结束给美国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一个充溢着爵士乐和女性争得选举权的时代。我参加过二战。二战之后,我以为我们会迎来另一个繁荣的时代,结果却不然。 二战之后,女人的裙子不仅没有变短,相反,它还加长了,对我来讲,那非常不性感。”“我出身的传统灌输给我们的是:头脑和身体是敌对的。著名的说法是:魔鬼存于肌肤。 人一生要反抗的是存于你肌肤里的魔鬼。我不买这个账。我认为,性是正常和自然的生命的一部分。我要给性正名。” 在军队里画过卡通画的赫夫纳,他异常清楚自己的和同类男性的需求,让这种需求表达出来并得到满足,正是这位花花公子最乐于从事的事业。 恰好在大学时,他曾经参考金西的性学报告,做过一篇有关美国人的性法律的论文,但仅此而已,其实他那时没有什么做“花花公子”的本钱。 除了梦想,他几乎什么都没有…这正是大多数男人开始的状态。1953年10月,第一期《花花公子》杂志摆放在赫夫纳家厨房的餐桌上,封面介绍了挂历女郎玛丽莲梦露,不过,出售的第一期封面上并没有标注出版日期,因为连赫夫纳自己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有下一期。 但第一期在美国卖出了50000份,足够收回成本和接着做下一期。一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成人杂志就这样开始了它的故事。 “追求享乐”是赫夫纳“花花公子哲学”的要义,在第一期《花花公子》里,他曾写道:“‘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 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仅仅看作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 赫夫纳曾说:“我所理解的‘女性化’是一个女人身上所具有的吸引人的一切。这种理解恐怕来自于我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实际上,赫夫纳承认,至今他在美国社会还是个争议人物,维护传统家庭价值的人骂他,某些女权主义者也骂他,但是在几十年办杂志的过程中,他渐渐把自己的一生看成是一场电影。如果艰难的时候到了。 他就对自己说,这是故事的转折处,一切会过去的。《花花公子》每月出版,内容除了女性祼照外,还有文章介绍时装、饮食、体育、消费等。 此外亦有短篇故事、名人专访以至新闻时事评论。《花花公子》的人物专访以深入见称,每次专访通常长达七至十小时。 曾经访问过的名人有约翰·韦恩、吉米·卡特、卡斯特罗、罗素、马丁·路德金、让-保罗·萨特、拳王阿里、阿拉法、史提芬·霍金、石原慎太郎等等。杂志封面变迁《花花公子》不只提供性。 赫夫纳一开始就计划让杂志的内容非常丰富:一流的小说和随笔,挑衅性的漫画,最流行的美食、美酒、汽车、音响,男性时尚方面的专题,让男性读者了解美好的生活,使它成为都市男性的生活指南。 《花花公子》的内容基调:国家事务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之内。我们不希望去解决什么世界性的问题,或去证明什么伟大的道德真理。要是能向美国的男性提供一些额外的欢笑、分散一下对原子时代的焦虑的注意力,我们觉得我们就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在《花花公子》杂志的第二期加入了“每月玩伴”专栏,MargieHarrison成为了《花花公子》的首位“当月玩伴女郎”并被授予“一月小姐”称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